出处
“目不忍视”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矣。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在这段文字中,“目不忍视”并非单独出现,而是通过上下文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不平现状的一种批判态度。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广开来,那么天下便可以安定和谐;反之,则会导致民生疾苦,让人不忍目睹。
解读
从字面上理解,“目不忍视”强调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理上的震撼感。它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具体场景,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缺失、弱肉强食等不合理现象的强烈反感。同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也经常被用来表现英雄人物面对艰难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应用示例
1. 战争年代,无数家庭因战火离散,那种目不忍视的惨状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2. 看到那些无辜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真让人感到目不忍视。
总之,“目不忍视”作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成语,不仅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关爱弱势群体,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