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年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人生阶段的象征。从“襁褓”到“耄耋”,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称谓,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历程的尊重与理解。那么,90岁叫什么之年呢?
在古代,人们常用“期颐”来称呼90岁的人。这个说法源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这里的“期”意为期待,“颐”则是指颐养天年,也就是说,到了百岁的时候,人已经可以安享晚年,不需要再为生计奔波,只需等待自然的归宿。虽然“期颐”原本指的是100岁,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常被用来泛指高龄老人,包括90岁左右的长者。
不过,严格来说,90岁并不完全等同于“期颐”。在传统年龄称谓中,90岁通常被称为“耄耋之年”的一部分。其中,“耄”指80岁,“耋”指90岁,合起来就是“耄耋之年”,用来形容年事已高的老人。这一说法源于《诗经》和《尚书》中的记载,表达了对长寿者的敬重之情。
除了“耄耋之年”之外,还有一些较为文雅的说法,如“九秩之年”或“九十高龄”。这些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表达对长者的尊敬与祝福。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活到90岁以上,因此“90岁”这一年龄阶段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家庭中的长辈,还是社会上的长者,他们的智慧、经验和阅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以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年长者,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总之,90岁在传统语境中被称为“耄耋之年”或“九秩之年”,而“期颐”则更多地用于100岁的长者。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尊重每一位走过岁月沧桑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