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出塞注音版】《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下是对《出塞》的原文、注音及内容的总结。
一、原文与注音
原文 | 注音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bù jiā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二、
《出塞》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对边塞战事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苍凉的历史感。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士兵远征不归,家园破碎。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对英雄人物的呼唤与期望。诗人借古讽今,希望有像李广那样的良将出现,保卫边疆,避免战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感。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结构紧凑,节奏明快。
2. 意象鲜明:“明月”、“关隘”、“龙城”、“胡马”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边塞氛围。
3. 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结语
《出塞》作为杜甫边塞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注音版的形式,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或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