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原文及翻译】“呆若木鸡”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庄子·达生》。这个成语原本并非形容人傻,而是用来形容一种高度专注、沉稳的状态。下面我们将从原文、翻译、含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原文
> 《庄子·达生》节选:
>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不即去,其应甚疾,其视甚微。然则德全矣。’”
二、翻译
译文:
纪渻子为齐王饲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鸡已经训练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还没有,它还显得骄傲自负,气势汹汹。”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虽然鸡听到别的鸡叫还会反应,但它的动作非常迅速,眼神也很敏锐。这说明它的精神已经完全具备了。”
三、成语含义
“呆若木鸡”原意是指斗鸡在经过训练后,变得沉稳内敛、不动声色,看起来像木头一样。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因惊吓或惊讶而发愣、呆住的样子,常带有贬义。
四、使用场景
- 本义(褒义): 形容一个人专注、沉稳、内心强大。
- 引申义(贬义): 形容人被吓得发愣、不知所措。
五、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呆若木鸡 |
出处 | 《庄子·达生》 |
原文 |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其德全矣。 |
翻译 | 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经过训练后,鸡表现出沉稳、内敛的特质。 |
原意 | 指斗鸡训练有素,沉稳内敛,不轻举妄动。 |
引申义 | 形容人因惊讶或恐惧而发愣、呆住。 |
使用场景 | 本义多用于褒义,引申义多用于贬义。 |
成语演变 | 从褒义到贬义,体现了语言的语义变化。 |
六、结语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化中对技艺与修养的重视,也反映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更常见的是其引申义,但在阅读古文时,理解其本义同样重要。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