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论语第六章原文介绍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

2025-10-01 09:03:03

问题描述:

论语第六章原文介绍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求路过的大神指点,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1 09:03:03

论语第六章原文介绍论语第六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第六章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涉及仁德、礼制、君子之道等核心思想。

一、

《论语·第六章》主要围绕“仁”与“礼”的关系展开,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本章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传达了对道德修养、政治治理以及个人修身的看法。内容虽不多,但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章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并指出“仁”不仅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也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之中。同时,他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子曰:“吾与点也。”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
曾点言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 曾点说他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好春装,有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感叹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战争和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不出三年,可以使人民勇敢,并且懂得礼义。”
夫子哂之。 孔子微微一笑。
曰:“求,尔何如?” 孔子问:“冉有,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回答:“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不出三年,可以让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就等待君子来做。”
曰:“赤,尔何如?” 孔子问:“公西华,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回答:“我不敢说能做到,但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事,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担任一个小的司仪。”
子曰:“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说:“难道冉有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和会盟,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做小相,谁还能做大相呢?”

三、总结

《论语·第六章》通过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展现了孔子对理想人格、治国理念和礼仪制度的思考。其中,“吾与点也”一句,体现了孔子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他对“礼”与“仁”融合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此章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而且结构清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