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戚意思是什么】“干戚”是一个汉语词汇,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由“干”和“戚”两个字组成,各自有独立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本文将从字义、出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
一、字义解析
- 干(gān):
在古代,“干”原指盾牌,是防御武器。后引申为“触犯”、“干涉”等意。在“干戚”中,主要取其本义,即盾牌。
- 戚(qī):
“戚”原指斧钺类的武器,是一种进攻性兵器。在“干戚”中,表示攻击性的工具。
因此,“干戚”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盾与斧”,象征着攻防兼备的武力。
二、出处与用法
“干戚”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七旬而有苗服。”这里的“干羽”指的是舞蹈时所持的盾和羽毛,后来“干戚”也被用于类似语境,表示武力或战争。
在后世文学中,“干戚”常被用来形容战争、武力或勇猛精神,如:
- 《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李白诗中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的句子,表达战乱不安的局势。
三、文化内涵
“干戚”不仅是武器的组合,更代表了古代军事文化中的“攻守之道”。它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的理解——既要能防御,也要能进攻。同时,“干戚”也象征着武德与勇气,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干戚 |
拼音 | gān qī |
字义 | “干”为盾,“戚”为斧,合指盾与斧,象征攻防兼备的武力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楚辞》等古籍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战争、武力、勇猛精神 |
文化内涵 | 象征攻守之道、武德、勇气 |
现代意义 | 常用于文学、历史研究中,体现古代军事文化 |
综上所述,“干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更是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符号。它承载了古人对战争、武力和道德的理解,值得我们在学习古文和传统文化时深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