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什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出自韩愈《师说》一文,原文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在这段文字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古代儒家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六种基本才能或学问,是古代士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总结
“六艺”是古代中国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源于周代的教育制度,后被孔子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君子的重要途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涵盖了道德修养、艺术素养、军事技能、书写能力等多个领域。
二、表格展示
六艺名称 | 含义说明 | 教育意义 |
礼 | 礼仪、礼节、社会规范 | 培养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
乐 | 音乐、舞蹈、艺术 | 提升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
射 | 射箭、武术、武力训练 | 增强体魄和战斗技能 |
御 | 驾车、骑马、军事指挥 | 掌握交通工具使用和战略思维 |
书 | 书法、文字、阅读 | 培养文化素养和书面表达能力 |
数 | 数学、算术、天文 | 发展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
三、结语
“六艺”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古代,掌握“六艺”是成为君子、步入仕途的重要条件。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六艺”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全面发展、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