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鸣的意思是什么】“鸡犬不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鸡和狗都不叫”,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非常安静,甚至到了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步。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环境的冷清或社会的萧条状态。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犬不鸣 |
拼音 | jī quǎn bù míng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民皆逃亡,鸡犬不鸣。” |
释义 | 形容地方冷清,人烟稀少,连鸡狗都不叫。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环境或社会状况的冷清、荒凉。 |
近义词 | 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冷冷清清 |
反义词 | 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
二、成语背景与用法举例
“鸡犬不鸣”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绘战乱后的景象,如战争导致村庄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整个村庄一片死寂,连家禽都失去了叫声。
例如:
- 战争过后,村中房屋倒塌,鸡犬不鸣,仿佛时间静止。
- 这个小镇早已荒废,如今已是鸡犬不鸣,只有风声在耳边回响。
三、总结
“鸡犬不鸣”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不仅表达了环境的寂静,还隐含了对社会变迁、生活状态的感慨。它在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都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通过表格的形式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出处及使用场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