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其中记载了许多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外感疾病。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情况。
一、原文出处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如下: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条文说明:当少阴病初起时,出现发热症状,但脉象沉迟,属于表里俱寒的情况,应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
二、药物组成与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三味药组成,各具其功,协同作用,以温阳解表、散寒通络为主。
| 药物名称 | 功效 | 用量(原方) | 主要作用 |
| 麻黄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三两(约9克)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
| 附子 | 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 一枚(约10克) | 温阳助火,驱寒止痛 |
| 细辛 |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 一两(约3克) | 散寒止痛,通利鼻窍 |
三、主治证候
本方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 少阴病初期,见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 脉沉迟,提示体内阳气不足;
- 症状表现为寒邪侵袭,阳气被遏,表寒里虚。
四、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 疾病类型 | 典型症状 | 应用要点 |
| 感冒(风寒型) | 发热、无汗、恶寒、头痛 | 配伍解表药增强疗效 |
| 风湿性关节炎 | 寒冷诱发疼痛、关节僵硬 | 配伍活血通络药 |
| 哮喘(寒哮型) | 喘息、痰白清稀、畏寒 | 配伍止咳平喘药 |
五、注意事项
- 本方偏于温燥,适用于寒证,不适用于热证或阴虚体质者;
- 使用时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引起心悸、失眠等副作用;
- 若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总结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兼表证的经典方剂,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其组方严谨,配伍合理,适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的患者。在现代临床中,该方仍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备注:本文内容基于《伤寒论》原文及历代医家注释整理而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来源、组成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