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泰山的下一句是什么】“不见泰山”是一句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专注于某件事而忽略了更大的事物或整体。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多人可能误以为这是完整的句子,其实它并非独立成句,而是出自更长的表达。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不见泰山”最早来源于《论语·子张》中的“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后来在民间流传中,这句话被引申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来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不过,“不见泰山”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语,而是与“只见树木”搭配使用。
二、常见搭配及出处
根据传统说法,“不见泰山”的完整表达是:
> “只见树木,不见泰山。”
这句俗语强调的是视野狭窄、缺乏全局观念。它的意思是:只看到眼前的小问题或局部现象,却忽略了整体的大局或更重要的事情。
成语/俗语 | 出处 | 含义 |
只见树木,不见泰山 | 民间俗语 | 比喻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
不见泰山 | 无明确出处 | 常与“只见树木”连用 |
三、实际应用与注意事项
在现代汉语中,“不见泰山”单独使用时,虽然可以理解为“看不见泰山”,但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含义。如果想表达“只看局部,忽略整体”的意思,建议使用完整的“只见树木,不见泰山”。
此外,在写作或口语中,若想避免误解,可直接使用“只见树木,不见泰山”这一完整表达,以确保信息传达准确。
四、总结
“不见泰山”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语,通常需要与“只见树木”连用,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泰山”。这句俗语强调的是视野局限的问题,提醒人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考虑,不要只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全称 | 只见树木,不见泰山 |
常见误用 | 单独使用“不见泰山” |
正确用法 | “只见树木,不见泰山” |
用途 | 形容视野狭窄、缺乏全局观 |
出处 | 民间俗语,非正式文献 |
通过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交流中传递清晰、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