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商品倾销】商品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将商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可能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导致其企业倒闭或市场份额被挤压。
在国际贸易中,倾销行为受到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各国反倾销法规的严格监管。如果一个国家认定某国商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对其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该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市场。
商品倾销的定义与特征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 |
正常价值 | 通常指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向第三国的出口价格或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 |
倾销幅度 | 倾销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的差额,用百分比表示。 |
目的 | 获取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出口规模等。 |
后果 | 可能导致进口国相关产业受损,引发贸易争端。 |
商品倾销的类型
类型 | 说明 |
短期倾销 | 为了进入新市场或应对竞争而暂时低价销售。 |
长期倾销 | 持续性地以低价销售,目的是长期占领市场。 |
掠夺性倾销 | 以极低价格打击竞争对手,使其退出市场后提高价格。 |
商品倾销的判定标准
标准 | 说明 |
价格比较 | 将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倾销。 |
实质性损害 | 进口国产业是否因倾销而受到实质性损害。 |
因果关系 | 倾销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损害的发生。 |
商品倾销的应对措施
措施 | 说明 |
反倾销调查 | 进口国对进口商品进行调查,确认是否存在倾销行为。 |
征收反倾销税 | 对倾销商品征收额外关税,提高其价格。 |
补贴限制 | 对出口国的补贴进行限制,减少倾销的可能性。 |
谈判协商 | 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
总结
商品倾销是一种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虽然表面上看似有利于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可能对进口国的产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会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理解商品倾销的定义、特征及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