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是什么意思】“恻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描述人对他人遭遇不幸时所产生的一种同情、怜悯之心。这个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恻隐之心”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同情心、善良的品质。
一、
“恻隐”是指人在看到他人受苦或遭遇不幸时,内心自然产生的怜悯和同情之情。它是一种道德情感,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仁爱。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恻隐之心”被视为“四端”之一(即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恻隐”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拥有恻隐之心的人,往往更愿意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在面对不公时表现出正义感。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指对他人遭遇不幸时产生的怜悯、同情之心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上》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属于“四端”之一 |
情感性质 | 道德情感,体现人性善良的一面 |
现代意义 | 表现为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助人精神 |
相关概念 | 同情心、怜悯心、仁爱之心 |
使用场景 | 描述一个人的善良品质,或在文学、哲学中探讨人性 |
常见搭配 | “恻隐之心”、“动恻隐之心”、“怀有恻隐之心” |
通过了解“恻隐”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践行这种善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