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的意思解释】“正襟危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态度严肃、举止端正。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描写人物的庄重形象。
一、成语释义
正襟危坐:
指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原意是形容人非常严肃、庄重地坐在那里,后引申为形容人态度认真、神情严肃、举止端庄。
- 正襟:整理衣襟,使衣着整齐。
- 危坐:端正地坐着,不歪不斜。
二、成语来源
“正襟危坐”最早出自《礼记·曲礼上》:“坐如尸,立如齐。”意思是坐的时候要像祭祀时的神主一样端正,体现出对礼仪的重视。后来在《汉书·东方朔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强调人的仪态应庄重得体。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形容人态度严肃 | 他在会议上正襟危坐,认真听取汇报。 |
描述场景庄重 | 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立刻正襟危坐。 |
强调礼仪规范 | 古代士人讲究正襟危坐,以示尊重。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严肃认真、端端正正、恭敬肃立 |
反义词 | 懒散随意、歪歪扭扭、放荡不羁 |
五、成语的文化意义
“正襟危坐”不仅是对个人仪表的要求,更是对礼仪和修养的一种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坐姿往往反映其性格、教养和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因此,“正襟危坐”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正襟危坐 |
含义 | 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人态度严肃、举止端庄 |
出处 | 《礼记》《汉书》等古籍 |
用法 | 描述庄重态度或礼仪场合 |
近义词 | 严肃认真、端端正正 |
反义词 | 懒散随意、放荡不羁 |
文化意义 | 体现礼仪、修养与尊重 |
通过了解“正襟危坐”的含义、用法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深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