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不平则鸣”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当事物处于不平、不公或不顺的状态时,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或诉求。后来,“不平则鸣”被引申为人在遭遇不公、委屈或挫折时,会通过言论、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一、
“不平则鸣”原意是指事物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会发出声音,比喻人在遇到不公、压迫或不顺时,会产生反抗、抗议或发声的行为。这一说法不仅用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常用来形容社会现象中的抗争精神。
在现代语境中,“不平则鸣”可以理解为对不公平现象的一种反应,既可以是个人的愤怒表达,也可以是群体的集体抗议。它强调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抵制。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则鸣 |
出处 | 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字面意思 | 物体在不平的情况下会发出声音 |
引申含义 | 人在遭遇不公、委屈时会发出声音或采取行动 |
现代用法 | 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抗议、发声或反抗 |
使用场景 | 社会评论、文学作品、日常表达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负面,强调对不公的反应 |
类似表达 | 遭遇不公则发声、不平则鸣、有冤必伸 |
三、延伸思考
“不平则鸣”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更是一种对正义的呼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不公时,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既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公平的推动。因此,“不平则鸣”不仅是历史上的文化表达,更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