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什么意思】“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出自唐代韩愈《师说》一文,原文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的作用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这些人的贤德并不及孔子,但孔子却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听闻道理的时间有先后,专业技能各有侧重罢了。……(孔子)对六种经典和传注都通晓并学习过,不受时代限制,向我学习。
一、总结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普遍、全部、全面地掌握或学习”。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对六艺的经典和传注都广泛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关键词解析
汉字 | 词义解释 | 在句中含义 |
六艺 | 古代儒家教育的六种基本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指儒家经典和教育内容 |
经传 | “经”指儒家经典,“传”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 指经典及其注解 |
通 | 普遍、全部、全面 | 表示全面掌握、通晓 |
习 | 学习、研习 | 表示学习、研究 |
之 | 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 | 指代“六艺经传” |
三、语境理解
在《师说》中,韩愈通过引用孔子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不应局限于某一门类或某一时空。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仅精通六艺,还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体现出一种开放、谦逊、广博的学习态度。
四、结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通”字,意思是“全面、普遍地掌握或学习”,强调孔子对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的广泛涉猎与深入学习。这一表达体现了古人对知识全面性的重视,也反映了孔子博学多才、虚心好学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