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是指什么】“从业人员”是一个在经济、统计、劳动管理等领域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它通常用来指代在某一单位或组织中从事工作并获得报酬的人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或不同统计口径下,“从业人员”的定义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围绕“在岗工作、有收入来源”的核心概念展开。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从业人员”这一概念,以下是对该术语的总结性说明,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和归纳。
一、
“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在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等单位中,从事一定岗位工作,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领取工资或报酬的人员。他们可能是正式员工、临时工、合同工,也可能是兼职人员,只要其具备实际的工作行为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就可被归类为从业人员。
在统计学中,“从业人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还可能涵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各类职业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从业人员”与“就业人口”、“劳动者”等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强调实际从事工作的状态,而后者可能包含更多范围,如失业者、待业者等。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定义 | 在各类单位中从事工作并获得报酬的人员。 |
适用范围 | 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 |
工作性质 | 可为正式、临时、合同、兼职等类型。 |
收入来源 | 通常以工资、劳务报酬等形式获得。 |
统计意义 | 是衡量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与“就业人口”的区别 | “从业人员”更侧重于实际工作状态,而“就业人口”可能包括更多类型的就业者(如自雇、自由职业等)。 |
是否包括失业者 | 不包括,失业者不属于从业人员范畴。 |
是否包括学生 | 一般不包括,除非有兼职或实习工作。 |
三、结语
“从业人员”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数据之一,准确界定和统计从业人员数量,有助于政府和企业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从业人员”的含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身份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