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是什么意思】“赤地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因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或人为破坏(如战争、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贫瘠、荒芜,甚至寸草不生的严重景象。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一地区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大损失后的惨状。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赤地千里 |
拼音 | chì dì qiān lǐ |
含义 | 形容土地极度贫瘠,荒芜到连草都不生长,范围广阔,达千里之遥。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赤地千里,民无噍类。”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自然灾害或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 |
近义词 | 颗粒无收、寸草不生、荒无人烟 |
反义词 | 五谷丰登、沃野千里、生机勃勃 |
二、详细解释
“赤地千里”中的“赤”意为红色,引申为裸露、无植被;“地”指土地;“千里”表示范围极广。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土地被破坏得极其严重,没有一丝绿色,甚至连最基本的植物都无法生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此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强调灾情的严重性。例如:
- 自然灾害:如大旱之后,田地干裂,庄稼枯死,形成“赤地千里”的景象。
- 战争影响:战火过后,城市和乡村被毁,土地无法耕种,也常被称为“赤地千里”。
三、使用场景示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新闻报道 | “此次特大旱灾导致多地出现赤地千里,农民颗粒无收。” |
文学作品 | “战乱之后,昔日繁华的村庄变成赤地千里,令人唏嘘。” |
历史评价 | “历史上多次饥荒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正是赤地千里的写照。” |
四、总结
“赤地千里”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深刻表达。它提醒人们珍惜环境、关注生态平衡,同时也警示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提前做好防范与应对措施。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与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生存的关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