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惊鸿照影来全诗】“曾是惊鸿照影来”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原句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而“曾是惊鸿照影来”则出自另一首作品,但常被误认为是该词中的句子。
实际上,“曾是惊鸿照影来”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原句为:“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是惊鸿照影来。”此句描绘的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意境深远,情感细腻。
“曾是惊鸿照影来”是一句富有诗意的句子,常用于表达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与追忆。它源于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借“惊鸿”形容女子轻盈如飞的身姿,又以“照影”暗示其身影映入水中,意境空灵,情感深沉。虽然这一句常被误认为是纳兰性德的作品,但实际上它属于北宋词人的笔下。该句不仅展现了古典诗词的婉约之美,也体现了古人对爱情、时光和记忆的深刻思考。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句子出处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原文句子 | “当时明月在,曾是惊鸿照影来” |
作者 | 晏几道(北宋) |
词牌名 | 《临江仙》 |
意境 | 对往事的追忆,情感细腻,意境空灵 |
常被误认作者 | 纳兰性德(清代)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回忆、爱情、时光流逝等主题 |
文学风格 | 婉约派,注重情感表达与意象营造 |
诗句含义 | 表达对过去美好瞬间的怀念,如镜中倒影般清晰难忘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曾是惊鸿照影来”虽非出自纳兰性德之手,但其文学价值与情感深度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也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怀旧与思念的经典语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