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之质词义介绍】“蒲柳之质”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体质虚弱、体格瘦弱,或比喻人品低劣、能力不足。该词源于古代对植物的观察与象征意义,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在古文中,“蒲柳”通常指生长在水边的两种植物:蒲草和柳树。这两种植物生长迅速但寿命不长,枝叶柔弱,容易折断,因此被用来比喻人的体质或性格较为脆弱。而“质”则指本质、资质或身体状况。合起来,“蒲柳之质”便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孱弱、气质柔弱或才能平庸。
在现代语境中,“蒲柳之质”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某人缺乏坚强意志或能力不足,不适合承担重任。
蒲柳之质词义总结表
词语 | 蒲柳之质 |
拼音 | pú liǔ zhī zhì |
词性 | 成语(偏正结构) |
含义 | 形容体质虚弱、体格瘦弱;也可比喻人品低劣、能力不足 |
出处 | 古代文献中常见,如《晋书》等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贬义 |
近义词 | 弱不禁风、体弱多病、才疏学浅 |
反义词 | 铁骨铮铮、身强体壮、才高八斗 |
示例 | 他自幼体弱多病,可谓蒲柳之质,难以担当大任。 |
通过了解“蒲柳之质”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汉语中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能力和品格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