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絪缊是什么意思】“絪缊”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它字面意思是指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交融、混沌未分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万物初生、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象。在现代汉语中,“絪缊”已不常用,但在文学或学术语境中仍有一定意义。
一、
“絪缊”源自古代哲学概念,意指天地初开时阴阳二气相互交织、融合的状态。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生成和生命起源的理解。该词多见于古文、诗词及哲学著作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絪缊 |
拼音 | yīn yūn |
含义 | 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混沌未分的状态;万物初生时的自然状态 |
出处 | 《易·系辞上》:“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
用法 | 多用于古文、诗词、哲学文章中,表达自然与生命的初始状态 |
现代使用 | 不常用,多为文学或学术语境中的引用 |
文化内涵 | 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统一 |
三、延伸理解
“絪缊”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象征着一种哲学上的“混沌”与“生成”。在道家思想中,这种状态被视为万物开始的源头,是“无”向“有”转化的过程。因此,“絪缊”也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萌芽阶段或某种内在的潜力。
在现代语境中,虽然“絪缊”不再作为日常用语,但其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哲学或历史的人来说,这个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