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纡尊降贵的典故】“纡尊降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主动去接近地位低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尊贵之人放下架子,亲自参与普通人的事务或与普通人交往。
该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太祖(曹操)尝问曰:‘君今为太子,何以教之?’对曰:‘臣闻古之贤主,不以位而骄人,不以贵而轻士,故能成其德,而致其功。’”虽未直接出现“纡尊降贵”,但其精神内涵与此相近。后来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纡尊降贵”这一固定表达。
“纡尊降贵”源于古代社会对等级制度的尊重,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体现出一种开明、包容的态度。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强调了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精神。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都曾因“纡尊降贵”而赢得人心,成为千古佳话。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纡尊降贵 |
含义 |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份,接近地位低的人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间接出处) |
意义 | 表现尊重、谦逊、平等的价值观 |
历史背景 | 古代等级制度下,贵族阶层对平民的俯就行为 |
典型例子 | 曹操、刘备等帝王曾亲民、重才,体现“纡尊降贵”精神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赞美领导或名人放下架子、亲近群众的行为 |
文化影响 | 强调人格魅力与政治智慧的结合,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
通过了解“纡尊降贵”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代文化中对尊重与平等的重视。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