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袁绍的势力迅速瓦解。战后,曹操大军攻入邺城,陈琳被俘。面对这位才华横溢却曾激烈反对自己的文人,曹操既欣赏他的才学,又对其在檄文中对自己及家族的侮辱耿耿于怀。据记载,曹操问陈琳:“你当初写檄文时,为何要攻击我的家人?”陈琳坦然回答:“当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回答既体现了他的机智,也展现了他在危难之际的从容。
曹操听后大笑,认为陈琳的回答颇为有趣,遂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司空军师祭酒,继续发挥其文学才能。陈琳在曹操手下任职期间,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文书撰写工作,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尽管如此,陈琳在乱世中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在历史记载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不知所终。
陈琳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才华与忠诚、恩怨与宽容交织在一起。他从一个敌对阵营的文士转变为曹操的重要幕僚,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乱世中人才流动的一个缩影。陈琳的经历提醒我们,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选择和适应能力往往决定了他们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