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什么意思】“举一反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老师指出一个角落的例子,如果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情况,就不再重复讲解了。后来,“举一反三”被引申为在学习或思考中,能够从一个例子中推及到其他类似的情况,具有较强的类比推理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举一反三”强调的是理解与迁移能力。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掌握这一能力的人,往往能在面对新问题时,迅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快速找到解决办法。这种能力在教育、科研、工作等多个领域都非常重要。
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举一反三 |
出处 | 《论语·述而》 |
原意 | 从一个例子推及其他类似情况 |
现代引申义 | 能够通过一个例子推导出多个相关结论,具备类比推理能力 |
使用场景 | 学习、教学、思考、解决问题等 |
优点 | 提高学习效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
缺点 | 若缺乏扎实基础,容易误用或过度延伸 |
典型例子 | 学生学完一个数学公式后,能自行推导出其他类似公式 |
小结:
“举一反三”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知道”,更要学会“联想”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加从容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