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预习资料?】《草原》是一篇描写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散文,作者是老舍。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以及牧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一、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第一次来到草原时的所见所感。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1. 初到草原:描绘了草原的广阔与宁静,天空湛蓝,草地一望无际,远处有羊群和马群。
2. 草原上的风景:写出了草原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天边的云霞、绿草如茵、风吹草动等。
3. 牧民的热情: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包括敬酒、唱歌、跳舞等,表现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与和谐。
4. 情感升华:通过对草原景色和牧民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二、知识点归纳
类别 | 内容 |
作者 | 老舍(原名舒庆春) |
体裁 | 散文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草原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
写作手法 | 比喻、拟人、细节描写 |
重点词语 | 翻滚、渲染、翠色欲滴、襟飘带舞、热乎乎 |
情感表达 | 喜爱、赞叹、亲切、温暖 |
三、阅读理解要点
- 如何理解“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这句话说明草原的天空特别清澈、明朗,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暗示了草原环境的纯净和美好。
-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把远道而来的蒙古族人民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和美丽。
- 为什么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即使分别,也会在夕阳下回忆彼此的友情,体现出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四、预习建议
1. 朗读课文:多读几遍,感受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
2. 查找背景知识:了解老舍的生平及他与内蒙古的关系。
3. 积累词语:注意文中出现的描写性词汇,体会其表达效果。
4. 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自己去草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