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支付一般在下列( )时点不进行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股份支付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用于向员工或其他服务提供者授予股票或期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通常发生在多个关键时点。但并非所有时点都需要进行会计处理。以下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哪些时点不进行会计处理。
一、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阶段:
1. 授予日:即公司决定授予员工股份或期权的日期。此时,若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确认成本费用;若为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则需按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负债。
2. 等待期:从授予日至可行权日之间的期间。在此期间内,企业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成本费用分摊到各期间。
3. 可行权日:员工可以行权的日期。此时尚未实际行权,因此不需要立即进行会计处理,但可能需要调整已确认的成本费用。
4. 行权日:员工实际行使权利购买股票的日期。此时,若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需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若为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则需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5. 注销日:股份支付被取消或作废的日期。此时应冲销已确认的成本费用。
6. 其他非关键时点:如员工离职、公司股价波动等,除非涉及对股份支付条款的变更,否则一般不进行会计处理。
综上所述,股份支付一般在“授予日”、“等待期”、“可行权日”、“行权日”和“注销日”这些关键时点进行会计处理,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员工离职后未行权、股价变动不影响已确认的费用等,可能不进行进一步的会计处理。
二、表格展示(不进行会计处理的时点)
时点 | 是否进行会计处理 | 说明 |
授予日 | ✅ 是 | 需确认成本费用或负债 |
等待期 | ✅ 是 | 按比例确认成本费用 |
可行权日 | ❌ 否 | 不立即确认,但可能影响后续处理 |
行权日 | ✅ 是 | 确认股本或应付职工薪酬 |
注销日 | ✅ 是 | 冲销已确认的费用 |
员工离职(未行权) | ❌ 否 | 若未行权且无变更,不进行会计处理 |
股价波动(未影响行权条件) | ❌ 否 | 不影响已确认的费用 |
三、结论
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授予日、等待期、行权日和注销日等关键时点进行会计处理,而在可行权日、员工离职后未行权、股价波动等非关键时点,则可能不进行会计处理。理解这些时点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执行股份支付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