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之陶公性检厉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记载了汉魏至东晋时期士人的言行轶事,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练,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其中“陶公性检厉”一节,讲述了东晋名臣陶侃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他严谨自律、勤俭节约的品格。
一、原文
> 陶公性检厉,常自纺绩。尝有客,自云能为瓦器,公曰:“君但可作此,吾不须也。”客辞去。后人问公,公曰:“我虽不须,然使彼得利,亦未为非。”
二、译文
陶公(即陶侃)性格严谨自律,常常自己纺纱织布。有一次,有位客人自称擅长制作陶器,陶公说:“你只要能做这个(陶器),我不需要。”客人告辞离开。后来有人问陶公为何不接受,陶公回答:“我虽然不需要,但让他得到一点好处,也不算坏事。”
三、总结与分析
陶侃作为东晋时期的名将和官员,以清廉自律、勤劳节俭著称。这一则故事展现了他不仅自身品德高尚,而且待人宽厚,能够体谅他人,不失为一位贤明的领导者。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德行》 |
人物 | 陶侃(陶公) |
主题 | 品德修养、待人处世 |
核心思想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因己之所需而拒人之善 |
教育意义 |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关系的平衡 |
四、延伸思考
从陶侃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也要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宽容与理解。这种“不因己之需而拒人之善”的态度,正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陶侃的这种品质,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五、结语
“陶公性检厉”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反映了陶侃的个人品德,也启示我们:做人要自律,做事要谨慎,同时也要学会包容与体谅他人。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