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河焚舟国语辞典】“济河焚舟”这一成语出自《国语·晋语四》,原意是指渡过黄河后烧掉渡船,表示决意不再回头,象征着一种背水一战、不留退路的决心。在《国语》中,这一典故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果敢与决断。
本文将对“济河焚舟”的出处、含义、用法及相关文化背景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内容。
一、
“济河焚舟”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为坚定复国决心而采取的一种象征性行为。他在渡过黄河后,命令士兵焚烧船只,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也体现了古代政治人物在危机中的战略思维。
该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放弃退路、孤注一掷的精神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常用于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强调决断力和行动力的重要性。
此外,“济河焚舟”还与“破釜沉舟”有相似之处,都是形容背水一战、不留余地的行为。但“济河焚舟”更侧重于象征意义,而“破釜沉舟”则更偏向于军事上的具体行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济河焚舟 |
出处 | 《国语·晋语四》 |
原意 | 渡过黄河后烧掉船只,表示决意不再回头 |
含义 | 表示背水一战、不留退路、坚定决心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定、孤注一掷 |
相关典故 | 晋文公重耳渡河后焚舟,象征复国决心 |
文化意义 | 象征勇气、决断力与牺牲精神 |
近义词 |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
反义词 |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
用法举例 | 他在关键时刻选择济河焚舟,表明了自己彻底改革的决心 |
三、结语
“济河焚舟”不仅是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现代人面对挑战时可以借鉴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有时候需要敢于断后,才能真正走向成功。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也能在现实中做出更加坚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