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古今异义词整理】《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荆轲奉命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古朴,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其中不少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义已发生改变,属于“古今异义词”。本文将对《荆轲刺秦王》中的古今异义词进行整理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古今异义词总结
以下是一些在《荆轲刺秦王》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在文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解释:
古词 | 古义 | 现代义 | 例句 |
偷 | 暗中、私下 | 偷窃 | “太子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注:此处“偷”为“暗中”之意) |
贱 | 身份低微 | 轻视、看不起 | “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请得从事焉。’太子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注:“贱”指身份低微) |
独 | 唯独、仅 | 单独 | “太子丹曰:‘然则吾何以报燕王?’荆轲曰:‘臣闻秦王之怒,未可轻犯也。’”(注:“独”在此为“唯独”之意) |
颜色 | 容貌、神色 | 颜料、色彩 | “左右皆呼万岁。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注:“颜色”指脸色、神态) |
顾 | 回头看 | 顾及、照顾 |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注:“顾”为“回头看”之意) |
少 | 稍微、稍微 | 年幼、数量小 |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注:“少”为“稍微”之意) |
诚 | 实在、确实 | 诚实、真诚 | “诚能得樊於期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注:“诚”为“实在”之意) |
亡 | 逃跑、逃亡 | 死亡、灭亡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左手持匕首,右手揕其胸。”(注:“亡”在此为“逃亡”之意) |
二、结语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中古今异义词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这些词语在古代多用于描述人物行为、心理状态或事件发展,而在现代汉语中往往失去了原有的语义,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因此,在阅读古典文献时,了解古今异义词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希望本文对学习古文的朋友有所帮助,也欢迎进一步探讨更多古文中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