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翻译】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故事。这句话描述了两座山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为后文愚公决心移山的情节提供了背景。
- 太行山与王屋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脉,位于今天的华北地区。
- “方七百里”指的是山的面积或周长约为七百里(古代长度单位)。
- “高万仞”则形容山的高度极高,一仞约为八尺,万仞即极高的高度。
这些描写不仅突出了山的庞大与坚固,也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寓意着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毅力与勇气。
二、翻译与解析表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太行、王屋二山 | 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山 | 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两座著名山脉,位于黄河流域 |
方七百里 | 面积或周长有七百里 | 古代“方”常指面积或范围,“里”是长度单位,1里约等于500米 |
高万仞 | 高达一万仞 | “仞”是古代高度单位,1仞约等于8尺,万仞表示极高,象征山势险峻 |
三、原文出处与背景说明:
这段文字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篇。文章通过讲述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的故事,传达了“人定胜天”的精神,强调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虽然“太行、王屋二山”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文中所描述的规模,但这种夸张的写法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象征意义。
四、总结: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不仅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更是故事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它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同时也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对比,使整个故事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或相关文化影响,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