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的意思】“激浊扬清”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治国也,激浊扬清,举善而罚恶。”原意是冲去污水,让清水涌出,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常用来形容对社会、政治或道德风气进行净化和提升。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激浊 | 冲走污浊之物,比喻去除腐败、不良现象 |
扬清 | 使清澈之物显现,比喻弘扬正气、优良品质 |
整体含义:指去除不良事物,弘扬美好事物,常用于形容治理国家、整顿社会风气等行为。
二、成语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 | “夫贤者之治国也,激浊扬清,举善而罚恶。” |
演变 | 后来广泛用于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强调“去恶扬善”的理念 |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政治领域 | 政府开展反腐败行动,就是一种“激浊扬清”的表现。 |
教育领域 |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是“激浊扬清”的体现。 |
社会风气 | 社会倡导诚信、公正,是对不良风气的“激浊扬清”。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去芜存菁、除恶务尽、拨乱反正 |
反义词 | 混淆是非、藏污纳垢、黑白不分 |
五、总结
“激浊扬清”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它强调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应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勇于去除不良因素,推动社会向更加健康、公正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这一理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