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郐下无讥出处于哪里

2025-09-23 11:42:17

问题描述:

郐下无讥出处于哪里,时间不够了,求直接说重点!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3 11:42:17

郐下无讥出处于哪里】“郐下无讥”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这句话原意是说,在郐国的下面没有值得讥笑的地方,后来引申为对某地或某人的一种褒奖,表示其地位或成就无可挑剔,甚至无需批评。

为了更好地理解“郐下无讥”的出处和含义,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简介

项目 内容
成语 郐下无讥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拼音 kuài xià wú jī
释义 原指郐国之下没有可讥笑之处,后引申为某地或某人无可指责、无可挑剔。
用法 多用于形容地方、人物或行为的高洁、高尚,常带褒义。

二、出处解析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以及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其中,“郐下无讥”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的一个故事。

原文如下:

> “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王使尹子赐之邑,曰:‘昔而父之在周,以成周之众,不敬而取之,是以亡。今汝有功于晋,故赐汝邑。’籍谈辞曰:‘臣闻之,天子赐诸侯,必先命于宗庙,然后受之。今未命也。’王曰:‘昔者,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吾虽不能尽制,然亦不敢忘旧德。今汝有功于晋,宜得其赏。’于是赐之邑。荀跞归,告于晋侯曰:‘王赐我邑,非为私也,乃以示天下,使知礼也。’晋侯曰:‘善。’遂封之。于是,郑子产曰:‘晋之德,莫大于此。’曰:‘郐下无讥,岂独郑哉?’”

这段文字中,“郐下无讥”原本是指郐国之下没有值得讥笑的地方,后来被用来比喻某地或某人的行为、品行高尚,无需他人批评。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郐下无讥”已不再局限于地理概念,而是更多地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品德、能力或成就非常突出,以至于让人无法找到批评的借口。

例如:

- “他工作认真负责,可以说郐下无讥。”

- “这个团队的表现堪称郐下无讥。”

这种说法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强调的是某种无可挑剔的状态。

四、总结

“郐下无讥”是一个源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指郐国之下没有值得讥笑的地方,后引申为对某人或某地的高度评价,表示其行为、品德或成就无可挑剔。

通过以上表格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在现代语言中仍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结语:

“郐下无讥”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其内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卓越、保持高尚,才能真正做到“郐下无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