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解释及出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是一句常用于描述初春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寒冷未退的成语或俗语。它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刚开始时,气温虽有回升,但仍有寒意,冷热交替频繁的现象。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春寒料峭 | 形容初春时节天气仍较寒冷,令人感到凉意。其中“料峭”意为微寒、略带寒意。 |
乍暖还寒 | 指天气刚刚变暖,却又突然变冷,反复无常。形容春季气温不稳定,变化多端。 |
这两个词常常连用,用来表达春天气候的不稳定性,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渲染氛围或表达情感。
二、出处与来源
词语 | 出处 | 说明 |
春寒料峭 | 《宋史·乐志》:“春寒料峭,犹带余寒。” | 此句出自宋代文献,是“春寒料峭”最早的书面记载之一。 |
乍暖还寒 | 《全宋词·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李清照在词中描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用“乍暖还寒”来形容初春的气候变化,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
从以上可以看出,“乍暖还寒”更常见于诗词文学中,而“春寒料峭”则更偏向于日常语言和书面表达。
三、使用场景与意义
使用场景 | 说明 |
描述天气 | 用于形容春天气候的不稳定,尤其是早春时节。 |
文学描写 | 常见于古诗词、散文中,用来烘托环境气氛或人物心境。 |
日常口语 | 在日常交流中,用来表达对天气变化的感叹或无奈。 |
四、总结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不仅是一个描述天气变化的词语组合,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情感寄托。无论是古代文人笔下的诗词,还是现代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都离不开这一组词语的生动描绘。
项目 | 内容 |
词语含义 | 形容初春时节气温反复、寒冷未尽的状况 |
出处 | 《宋史·乐志》、李清照《声声慢》 |
使用场景 | 天气描述、文学创作、日常表达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和情感表达 |
通过了解这些词语的来源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也能在写作或表达中更加准确地运用它们,增强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