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变色出处于哪里】“勃然变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突然因愤怒、惊讶或恐惧而脸色大变。这个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在中文中较为广泛,但很多人对其出处并不清楚。以下是对“勃然变色”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勃然变色”的含义
意思: 形容人因情绪激动(如愤怒、震惊、恐惧)而突然改变脸色,显得非常生气或紧张。
近义词: 怒发冲冠、面红耳赤、怒不可遏
反义词: 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二、成语“勃然变色”的出处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勃然变色”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但其确切出处尚有争议。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来源:
出处名称 | 作者/出处 | 内容片段 | 备注 |
《史记·项羽本纪》 | 司马迁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默然不应。……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虽未直接使用“勃然变色”,但文中描述了人物因情绪变化而脸色突变的情节,可视为该成语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 |
《汉书·霍光传》 | 班固 | “光闻之,大惊,曰:‘此非吾所知也。’遂欲以事诛之,乃召黄门郎,问之。黄门郎曰:‘陛下年少,未能亲政,故权在大臣。’光勃然变色。” | 这里明确使用了“勃然变色”一词,是目前较早的文献记载之一。 |
《后汉书·王符传》 | 范晔 | “夫圣人之德,莫大于仁,而仁之大者,莫大于爱民。……然则天下之患,莫大于无道,无道则民怨,民怨则天怒,天怒则灾异生,灾异生则国危矣。……故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若夫临事而惧,勃然变色,则失其所以为智也。” | 此处用于描述人物情绪变化,进一步说明成语的使用背景。 |
三、总结
“勃然变色”作为一个常用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描述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面部表情的变化。虽然具体出处尚有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在汉代及以后的文献中已有明确使用。从《汉书·霍光传》开始,“勃然变色”被正式记录下来,成为后世常用的表达方式。
四、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句子 |
情绪激动时 | 他听到坏消息后,勃然变色,立刻站了起来。 |
被冤枉时 | 她勃然变色,表示自己从未做过那样的事。 |
感到震惊时 | 看到那张照片,他勃然变色,说不出话来。 |
五、结语
“勃然变色”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源自古代文人的描写,经过长期使用,已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