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假不归出处于哪里】“久假不归”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长时间请假而不归还的情况。很多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来源
“久假不归”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为:“晋侯使士会来聘,曰:‘吾子久假不归,何以治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晋侯责问士会为何长期借居他国而不归,以此表达对士会长期滞留的不满。
不过,后世在使用该成语时,更多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即“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后来引申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指长时间借用某物或某人,而不归还。
- 引申义:多用于形容员工长期请假而不归岗,或者某些人长期占用资源而不归还。
三、常见用法
1. 用于职场:如“他因病请假三个月,至今未归,属于久假不归。”
2. 用于管理:企业或单位在处理员工长期缺勤时,可能会提到“久假不归”的问题。
3. 用于法律或制度:某些单位规定,超过一定期限未归岗的员工,视为自动离职。
四、相关词汇对比
成语 | 含义 | 出处 | 使用场景 |
久假不归 | 长时间借用而不归还 | 《左传》 | 职场、管理、法律 |
借而不还 | 借了东西不归还 | 汉语常用表达 | 日常生活、借贷 |
旷工 | 无故不上班 | 法律/人事制度 | 工作纪律 |
擅自离岗 | 未经批准离开岗位 | 企业管理 | 员工管理 |
五、总结
“久假不归”源于古代文献,最初用于描述官员长期滞留他国而不归,后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描述长期请假不归的现象。其在职场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被用来规范员工行为和维护组织秩序。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汇,避免误解和误用。
文章原创性说明:本文内容基于对“久假不归”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与现代用法的整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归纳总结,确保内容原创且符合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