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徒壁立故事来源是什么】“家徒壁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家里非常贫穷,连墙壁都空无一物。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其背后却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对生活清贫的描写。
一、成语含义总结
“家徒壁立”字面意思是“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引申为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任何财物。它强调的是家庭经济状况极度贫困,甚至到了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的地步。
二、故事来源分析
根据史料和文学作品的记载,“家徒壁立”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一些商人生活的描述,但更广为人知的出处是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东方朔传》。在文中,东方朔曾用“家徒壁立”来形容自己生活清苦,以此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志向高远的精神。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诗中使用过类似的表达,如“家徒四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家徒壁立 |
字面意思 | 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极度贫穷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 |
文化背景 | 古代文人常用此词表达生活清苦、志向高远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家庭经济困难,一贫如洗 |
相关表达 |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囊中羞涩” |
四、结语
“家徒壁立”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人面对困顿仍不改初心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贫穷,但它依然提醒我们: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与坚定。
通过了解“家徒壁立”的来源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