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共26章,集中阐述了“仁”的思想,强调仁德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论语·里仁篇》的原文、译文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 章号 | 原文 | 翻译 |
| 1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有智慧呢?” |
| 2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期处于安乐之中。” |
| 3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爱人,也才能真正地憎恶人。” |
| 4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 |
| 5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孔子说:“富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但如果不以正当的方式获得,就不应该接受。” |
| 6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理,小人明白的是利益。” |
| 7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有德之人要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身。” |
| 8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远行,如果要远行,一定要有去向。” |
| 9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治家之道,可以说是孝了。” |
| 10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指曾点的理想生活状态) |
| 11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士人立志于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大道。” |
| 12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
| 13 |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 |
| 14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
| 15 | 子曰:“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 16 |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孔子说:“仁德的人安心于仁德,聪明的人利用仁德。” |
| 17 |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孔子说:“君子在一顿饭的功夫也不会违背仁德,在仓促匆忙中也如此,在困顿流离中也如此。” |
| 18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
| 19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孔子说:“只按照利益行事,会招来很多怨恨。” |
| 20 |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
| 21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 22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 |
| 23 | 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真正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没有比他更胜的;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德在于不让不仁之事影响自己。” |
| 24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否仁德。” |
| 25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说:“早上听到了道,即使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 |
| 26 | 子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孔子说:“士人在危险时愿意献出生命,在利益面前想到义,在祭祀时想到恭敬,在丧事时想到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
二、总结
《论语·里仁篇》围绕“仁”展开,强调仁德的重要性,指出仁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言行一致,注重内在修养。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只追求利益、不讲道德的人,认为他们难以长久。
通过本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德,提升自我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了对《论语·里仁篇》的理解与总结,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内容,力求通俗易懂,便于学习与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