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的七尺男儿是多高】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七尺男儿”来形容一个男子的高大、挺拔和有气概。然而,“七尺”这个说法到底对应现代的多少厘米呢?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甚至有人误以为“七尺”就是70厘米,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其实,“七尺男儿”中的“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米”或“厘米”,而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因此,要理解“七尺男儿”的实际身高,需要先了解古代“尺”的具体长度。
一、古代“尺”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不同朝代的“尺”长度也存在差异:
| 朝代 | 1尺 ≈ 现代厘米 | 备注 |
| 先秦 | 23.1 cm | 战国时期标准 |
| 汉代 | 23.1 cm | 沿用先秦标准 |
| 唐代 | 30.7 cm | 唐朝度量衡改革 |
| 宋代 | 31.4 cm | 宋朝延续唐制 |
| 明清 | 32 cm左右 | 明清时期略有变化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尺”长度不一,但总体来说,古代的“尺”比现代的“尺”要短很多。例如,唐代的“一尺”约等于30.7厘米,而现代的一尺(市尺)为33.3厘米。
二、“七尺男儿”对应的现代身高
根据不同的朝代,计算出“七尺男儿”的实际身高如下:
| 朝代 | 1尺 ≈ 现代厘米 | 七尺 ≈ 现代身高 |
| 先秦 | 23.1 cm | 161.7 cm |
| 汉代 | 23.1 cm | 161.7 cm |
| 唐代 | 30.7 cm | 214.9 cm |
| 宋代 | 31.4 cm | 219.8 cm |
| 明清 | 32 cm | 224 cm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唐代的标准,“七尺男儿”可能高达215厘米以上,这在当时确实属于非常高的身材。而在先秦或汉代,“七尺男儿”大约在162厘米左右,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大的男性了。
三、为什么“七尺男儿”被用来形容男子?
“七尺男儿”不仅是一个关于身高的说法,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古人认为,一个真正的男子应该身体强健、挺拔有力,能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七尺”作为一个具体的数字,既体现了对男子体格的要求,也暗含了对男子气概和责任感的期待。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用“七尺”来衡量一个人的身高,但“七尺男儿”这一说法依然被用来形容那些有担当、有力量的男性形象。
总结
“七尺男儿”是古代对男子身材和气质的一种赞美。由于古代“尺”的长度与现代不同,因此“七尺”的实际身高在不同朝代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七尺”约为162厘米,而唐代则可能达到215厘米以上。这种说法不仅是对身高的描述,更是对男子气概和责任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