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历史典故】“年逾古稀”是一个用来形容人年纪很大的成语,源自古代对年龄的划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年龄段有特定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下面将对“年逾古稀”的历史典故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含义及相关人物。
一、
“年逾古稀”中的“古稀”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表达了在古代,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少见,因此“古稀”成为高寿的象征。而“年逾古稀”则表示一个人超过了七十岁,常用于形容年迈但精神矍铄的长者。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寿者的记载,如《史记》《汉书》等正史中都有对高寿人物的描述,也有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对长寿者的赞美。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历史典故表
典故名称 | 出处 | 含义 | 相关人物/事件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杜甫《曲江二首》 | 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体现对长寿的珍视 | 杜甫(唐代诗人) |
《史记·张仪列传》 | 司马迁《史记》 | 记载战国时期人物寿命,反映当时平均寿命较低 | 张仪、苏秦等人物 |
《汉书·王莽传》 | 班固《汉书》 | 记录汉代官员的寿命情况,说明高寿者罕见 | 王莽、刘秀等 |
《世说新语》 | 刘义庆 | 记录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其中有关于长寿的描写 | 谢安、王导等 |
民间传说:彭祖 | 《神仙传》 | 彭祖活了八百岁,是长寿的象征 | 彭祖(传说人物) |
三、结语
“年逾古稀”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长寿的向往与敬仰。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