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童模型的推导过程】报童模型是运筹学和管理科学中一个经典的库存管理问题,主要用于解决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最优订购数量的问题。该模型最初由Erdős和Szekeres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零售、物流、生产等多个领域。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 需求是随机变量:即每天或每个周期的需求量是一个随机变量,具有已知的概率分布。
2. 订购成本固定:每次订购的成本为固定值,与订购数量无关。
3. 持有成本与缺货成本不同:持有过多商品会产生存储成本,而缺货则会导致销售损失或客户不满。
4. 价格固定:商品的售价和购入价固定不变。
5. 一次订购决策:只进行一次订购决策,不考虑后续补货。
二、模型的目标
在满足上述假设的前提下,报童模型的目标是确定一个最优的订购数量,使得期望总成本最小(包括购买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
三、模型的数学表达
设:
- $ Q $:订购数量
- $ D $:实际需求(随机变量)
- $ c $:每单位商品的采购成本
- $ p $:每单位商品的售价
- $ h $:每单位商品的持有成本(即未售出时的单位成本)
- $ b $:每单位商品的缺货成本(即因缺货导致的单位损失)
- $ E[\text{TC}] $:期望总成本
期望总成本公式:
$$
E[\text{TC}] = cQ + hE[(Q - D)^+] + bE[(D - Q)^+
$$
其中:
- $ (Q - D)^+ = \max(Q - D, 0) $:表示当需求小于订购量时的剩余库存;
- $ (D - Q)^+ = \max(D - Q, 0) $:表示当需求大于订购量时的缺货量。
四、最优订购量的求解
为了找到使期望总成本最小的 $ Q $,可以使用临界比率法(Critical Ratio Method)。
定义临界比率:
$$
CR = \frac{b}{b + h}
$$
然后,根据需求分布函数 $ F(D) $,找到满足以下条件的最小 $ Q $:
$$
F(Q) \geq CR
$$
即,选择使得需求不超过订购量的概率至少等于临界比率的最小订购量。
五、表格总结
模型要素 | 内容说明 |
模型名称 | 报童模型 |
核心目标 | 确定最优订购量以最小化期望总成本 |
基本假设 | 需求随机、成本固定、一次订购、价格固定 |
成本构成 | 购买成本、持有成本、缺货成本 |
关键公式 | $ E[\text{TC}] = cQ + hE[(Q - D)^+] + bE[(D - Q)^+] $ |
最优条件 | 临界比率 $ CR = \frac{b}{b + h} $,寻找满足 $ F(Q) \geq CR $ 的最小 $ Q $ |
六、应用实例
例如,某书店每天销售一种畅销书,每本书的进价为10元,售价为15元,滞销时每本损失2元,缺货时每本损失5元。已知日需求服从正态分布 $ N(100, 25) $。
计算临界比率:
$$
CR = \frac{5}{5 + 2} = \frac{5}{7} \approx 0.714
$$
查找标准正态分布表中对应累积概率0.714的Z值约为0.567,因此:
$$
Q = 100 + 0.567 \times 5 = 102.835 \Rightarrow Q = 103
$$
最终,书店应每天订购103本书,以最小化期望总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报童模型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库存优化工具,尤其适用于需求波动较大的场景。其核心思想在于权衡“过量”与“不足”的成本,从而做出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