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的词语解释】“徙木立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通过实际行动来树立威信、赢得民心。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商君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变法家商鞅在推行新法时,为了取信于民,采取了“徙木立信”的举措。
一、词语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徙木立信 |
| 出处 | 《史记·商君列传》 |
| 含义 | 通过实际行动(如移木)来树立信任和权威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领导者或改革者以诚信为本,赢得民众支持 |
| 近义词 | 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取信于民 |
| 反义词 | 背信弃义、失信于民、言行不一 |
二、典故背景
“徙木立信”出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但百姓对新法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可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商鞅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宣布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起初无人相信,后来他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木头,商鞅也兑现了承诺。
这一举动让百姓看到了政府的诚信,也为后续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徙木立信”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可用于企业管理、个人信誉等方面。它强调的是“行动胜于言语”,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信任与尊重。
四、使用示例
- 在企业改革中,领导层若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便能起到“徙木立信”的作用。
-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若能公开透明、说到做到,也能有效提升公众信任度。
五、结语
“徙木立信”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值得现代人学习的为人处世之道。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信任不是靠空话建立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行动和承诺来积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