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受禄出处于哪里】“无功受禄”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没有做出贡献却接受了好处或荣誉。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许多人并不清楚它的真实来源。以下是对“无功受禄”出处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无功受禄”最早见于《左传》,是古代先贤对道德行为的一种警示。其核心含义是: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或恩惠,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批评。在古代社会,这种行为被视为不义,甚至可能影响个人的声誉和地位。
该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行为,也常用于评价社会现象,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勤勉尽责。现代语境中,“无功受禄”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劳而获、占便宜的人或现象。
二、出处与解释对照表
|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现代用法 |
| 无功受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无功而受禄,祸也。” | 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是灾祸的表现。 | 批评不劳而获、占便宜的行为。 |
| 无功受禄 | 《论语·宪问》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虽未直接出现“无功受禄”,但孔子强调知人善任,避免无功受禄) | 强调应根据才能和贡献给予回报。 | 提醒人们要公平对待他人,避免不公。 |
三、补充说明
虽然“无功受禄”最早出现在《左传》,但在后世的文献中,如《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也有类似的道德观念。这些经典强调“赏罚分明”,认为只有付出才值得回报,否则会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社会关系中,“无功受禄”都提醒我们:努力和贡献是获得认可和回报的前提。
通过了解“无功受禄”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公平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