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出处于哪里】一、
“一以贯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做事或坚持某种原则、理念始终如一,不因外界变化而动摇。其出处最早可追溯至《论语》中的相关篇章,后在历代文人著作中被广泛引用和使用。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在于“始终如一”,强调一种坚定的信念、持续的努力或一贯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中,“一以贯之”常用于政治、教育、工作等多个领域,表达对某项政策、理念或目标的长期坚持。
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以贯之 |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 |
| 作者/来源 | 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论语》 |
| 字面意思 | “一个道理贯穿始终” |
| 引申含义 | 始终如一地坚持某种原则、理念或做法 |
| 使用场景 | 政治、教育、工作、个人修养等 |
| 常见搭配 | “一以贯之的作风”、“一以贯之的精神” |
| 近义词 | 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
| 反义词 | 反复无常、半途而废、朝三暮四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强调政策、理念、精神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三、结语
“一以贯之”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道”的坚守与传承,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内在一致性和持久性的文化特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一成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保持初心、坚定方向,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