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发聩什么意思】“震耳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声音非常大,让人耳朵感到震动,甚至有刺痛感。这个成语不仅用来描述声音的响亮,还常被引申为话语或观点极具冲击力,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强烈反响。
一、词语解析
| 词语 | 震耳发聩 |
| 拼音 | zhèn ěr fā kuì |
| 出处 |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今夫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天下者,乃可称天子;其才不足以治百姓者,不足以为天子。故曰:‘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此言圣人之言,可以震耳发聩。” |
| 释义 | 原意是声音极大,使人耳朵受震动,后引申为话语或观点极具震撼力,令人警醒。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语言、文章、言论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
| 近义词 | 震撼人心、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
| 反义词 | 轻描淡写、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文章评论 | 他的演讲内容真可谓震耳发聩,让人深思。 |
| 影视作品 | 这部电影的结局设计简直震耳发聩,令人难以忘怀。 |
| 社会评论 | 这些数据揭露了问题的严重性,令人震耳发聩。 |
| 教育领域 | 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感到震耳发聩,纷纷反思自己的行为。 |
三、常见误区
1. 误用对象:虽然“震耳发聩”常用于声音大的场合,但更多时候用于抽象意义上的“震撼”,而非单纯指物理上的大声。
2. 过度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若频繁使用该词,反而会失去其原有的冲击力和严肃性。
3. 语境不符:若语境不够严肃或情感不够强烈,使用该词可能会显得夸张或不自然。
四、总结
“震耳发聩”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可以形容声音的巨大,也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或观点的深刻与震撼。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在使用时也需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因滥用而失去其原有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