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收什么意思】在古诗词的格律中,“仄起平收”是一个常见的术语,尤其在近体诗(如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中经常被提及。它指的是诗句的开头字为“仄声”,而结尾字为“平声”。这一规则是古代诗人为了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和谐、节奏感更强而总结出的一种规律。
一、什么是“仄起平收”?
- 仄起:指诗句的第一个字使用“仄声”。
- 平收: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使用“平声”。
在汉语四声中,“平”包括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则包括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因此,“仄起平收”本质上是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二、为什么需要“仄起平收”?
在唐代以后的近体诗中,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更有节奏、更易吟诵,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格律规范。其中,“仄起平收”是构成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有助于音韵的协调,还能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三、不同诗体中的“仄起平收”
诗体 | 是否要求“仄起平收” | 说明 |
五言绝句 | 是 | 通常要求首句“仄起平收”或“平起平收” |
七言绝句 | 是 | 同样强调首句的声调安排 |
五言律诗 | 是 | 每联的首字需符合“仄起平收”或“平起平收” |
七言律诗 | 是 | 同样遵循此规则 |
四、举例说明
以一首五言绝句为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 “白”为仄声,“尽”为仄声(非平收),但这是首句,有时可以灵活处理。
-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 “黄”为平声,“流”为平声(不符合“仄起平收”)。
-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 → “欲”为仄声,“目”为仄声(不符合)。
- 第四句:“更上一层楼” → “更”为仄声,“楼”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
由此可见,虽然并非每句都严格符合“仄起平收”,但整体上仍遵循一定的格律规律。
五、总结
“仄起平收”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格律概念,主要用于判断诗句是否符合近体诗的声调规范。它不仅影响诗歌的节奏感,也体现了古人对语言美感的追求。掌握这一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 | 含义 |
仄起 | 首字为仄声 |
平收 | 末字为平声 |
近体诗 | 唐代以后形成的格律诗体 |
声调 | 汉语四声中的平仄区分 |
格律 | 诗歌的音韵与结构规范 |
如你有更多关于古诗格律的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