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是什么意思】“孺子牛”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后来被鲁迅先生在《自嘲》诗中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此,“孺子牛”便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常用来形容那些默默奉献、甘于服务、不求回报的人。
一、
“孺子牛”原意是指古代贵族家中的仆人,负责照顾孩子。后引申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喻那些为了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而辛勤工作、不计得失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孺子牛”常用来赞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基层干部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来源 | 出自《左传》,后经鲁迅引用广为流传 |
字面意思 | 指照顾孩子的仆人 |
引申含义 | 形容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人 |
常用语境 | 赞美基层工作者、教育者、医护人员等 |
代表人物 | 鲁迅、张桂梅、钟南山等 |
现代意义 | 弘扬奉献精神,倡导服务意识 |
相关诗句 |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奉献精神的象征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孺子牛”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孺子牛”,支撑起了整个社会的运转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