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这个故事体现了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一、
“三过其门而不入”源自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事迹。在当时,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困苦。大禹受命治水,历时十三年,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在这段时间里,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进去。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家中等待,但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大禹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也体现了古代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后人常以此来赞扬那些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 |
故事人物 | 大禹 |
故事背景 | 古代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困难 |
行为描述 | 三次经过家门,但因治水任务未进入家中 |
精神内涵 |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忠于职守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奉献精神的象征,常用于赞美有责任感的人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表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计个人得失的工作者或干部 |
三、结语
“三过其门而不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应以大局为重,勇于担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