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顿首”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礼仪用语,常用于书信、奏章或正式场合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谦卑。它不仅是一种动作,也是一种礼节性的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礼仪性和象征性。
一、
“顿首”原意是指头触地的动作,是古代一种非常正式的跪拜礼。在古文中,“顿首”常用于臣子向君主、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行礼时使用,表示极度的恭敬与服从。在书信中,也常作为开头或结尾的敬语,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
此外,“顿首”有时也可用于自谦,如“顿首再拜”,表示多次叩头,强调诚意。这种用法在《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较为常见。
二、表格:顿首在古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词语 | 含义 | 用法场景 | 出处举例 | 备注 |
顿首 | 头触地的跪拜礼 | 行礼、书信、奏章 | 《汉书·霍光传》:“顿首谢罪。” | 常用于臣子对君主或长辈 |
顿首再拜 | 多次叩头,表示极深的敬意 | 正式礼仪、书信 | 《后汉书·班超传》:“顿首再拜。” | 强调诚意与恭敬 |
顿首称谢 | 表示感谢与道歉 | 对方施恩或有错时 | 《三国志·诸葛亮传》:“顿首称谢。” | 常用于上下级之间 |
顿首不拜 | 不行大礼,表示轻慢 | 轻视、不满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曰:‘亚父!汝言何其多也!’……亚父顿首不拜。” | 反映态度变化 |
三、结语
“顿首”作为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身体动作的体现,更是社会等级、尊卑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汉语中虽已不再使用,但在阅读古籍或研究传统文化时,理解“顿首”的含义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顿首”的用法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