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章显志是什么意思】“卒章显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歌、散文等写作中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在文章或诗词的结尾部分,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情感或观点,使读者在阅读结束时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卒章显志”是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然亦须有‘卒章显志’之句。”这句话说明了“卒章显志”并不是一味追求含蓄,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结尾的点题来揭示主旨。
这一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结构完整性,也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技巧,如杜甫、白居易的诗作,以及一些古文名篇。
表格:卒章显志解析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在文章或诗词的结尾部分,明确表达作者的意图、情感或观点。 |
出处 | 最早见于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 |
作用 | 1. 强化主题 2. 提升思想深度 3. 增强结构完整性 4. 便于读者理解核心思想 |
常见文体 | 诗歌、散文、古文等。 |
典型例子 |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白居易《琵琶行》结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与“含蓄”关系 | 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先含蓄铺垫,后点明主旨。 |
现代应用 | 现代写作中仍常用此法,如议论文结尾总结论点,记叙文结尾点题。 |
通过“卒章显志”的运用,作者能够在文章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能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