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他十篇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文章。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性的复杂。以下是对《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总结。
一、内容概述
《朝花夕拾》共包含十篇文章,分别是:
序号 | 文章名称 |
1 | 狗·猫·鼠 |
2 | 阿长与《山海经》 |
3 | 二十四孝图 |
4 | 五猖会 |
5 | 父亲的病 |
6 | 琐记 |
7 | 范爱农 |
8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9 | 寿镜吾 |
10 | 母亲 |
每篇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二、经典摘抄与感悟
以下是部分文章中的经典摘抄及其感悟分析:
文章名称 | 摘抄内容 | 感悟分析 |
阿长与《山海经》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阿长虽然粗俗,却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关爱。这让我感受到平凡人中也有不平凡的温暖。 |
二十四孝图 | “我总以为‘孝’是天下第一美德,但后来才明白,有些‘孝’不过是虚伪的表演。” | 鲁迅对传统礼教的反思令人深思。真正的孝道不应建立在牺牲个体幸福的基础上,而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这段描写充满了童趣,展现了鲁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对比之下,三味书屋的压抑与束缚更显可贵。 |
父亲的病 | “父亲的病,不是因为医术不精,而是因为迷信和无知。” | 鲁迅通过父亲之死,揭示了旧社会对科学的忽视与对迷信的盲目崇拜。这种批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范爱农 |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但最终被社会所抛弃。” | 范爱农的命运让人唏嘘。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
三、整体感悟
《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鲁迅用冷静而细腻的笔调,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也对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读这本书,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感,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透露出真实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四、总结
内容 | 总结 |
作品性质 | 回忆性散文集,反映鲁迅童年与青年生活 |
写作背景 | 1926年,鲁迅在北平任教期间完成 |
主题思想 | 对亲情的怀念、对旧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 |
语言风格 | 清新自然,带有讽刺与哲理 |
阅读价值 | 了解鲁迅成长历程,感受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提升文学与思想素养 |
结语: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社会历史的见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一读这部作品,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