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为加强单位内部信息安全,规范涉密与非涉密计算机的使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确保国家秘密和单位内部数据的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涉密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设备及其使用者。
一、制度
项目 | 内容说明 |
1. 涉密计算机定义 | 指用于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必须符合国家保密标准,并通过保密技术检测。 |
2. 非涉密计算机定义 | 指不涉及国家秘密或单位内部敏感信息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日常办公、业务处理等一般性工作。 |
3. 分类管理原则 | 涉密计算机与非涉密计算机应严格区分,不得混用;涉密计算机须设立专用网络环境。 |
4. 使用权限控制 | 涉密计算机仅限授权人员使用,需进行身份认证;非涉密计算机可由员工按需使用,但需遵守安全策略。 |
5. 安全防护措施 | 涉密计算机应安装专用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系统更新;非涉密计算机也应配置基础安全防护工具。 |
6. 数据传输管理 | 涉密信息不得通过互联网、公共网络或外部存储设备传输;非涉密信息传输需遵循单位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
7. 日常操作规范 | 使用者应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禁止擅自安装不明软件;离开岗位时应关闭或锁定计算机。 |
8. 监督与检查 | 单位应定期对计算机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处理并上报。 |
9. 培训与教育 | 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应接受保密知识培训,增强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 |
10. 违规处理 |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责。 |
二、实施建议
1. 明确责任分工:指定专人负责计算机保密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制。
2. 建立台账记录:对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进行登记造册,记录设备信息、责任人、使用情况等。
3. 强化技术手段: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4. 定期评估更新:根据信息安全形势变化,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及时修订完善。
通过严格执行本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单位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同时规范非涉密计算机的使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工作环境。